博物馆不养蛙,但要关注“养蛙人”
刚刚给李泽言(《恋与制作人》男主之一)过完生日不久,我们又过上了佛系“养蛙”的生活:
“包包妈妈都给你装好了,儿子为啥还在写作业,咋还不出去玩”
“蜗牛都比我呱儿子来的勤快,这才是亲生的吧”
“我儿子真爱看书,天天就坐床上看书,随我”
“为什么我养的蛙和我的狗子一样,除了吃就是吃”
就是这只蛙,成了新的朋友圈圈宠。你要收割三叶草,用三叶草买食物、买帐篷、买护身符、为他准备行囊。而他则拿了你的钱到处旅行,偶尔给你寄回一个明信片,或者带回一些纪念品。听起来有点无聊,仍旧有无数人前仆后继地开始了养蛙大业。
有人说,养蛙养出了一种“空巢老人”的感觉:他待在家里看书,你担心他没有朋友;他天天出去浪,你担心他吃不好住不暖;他时不时寄回一张明信片,你觉得很开心;他回到家就算没有带什么纪念品,你也不会生气……等等,这可能不是你和你蛙的故事,更像你和你爸妈的日常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孩子长成大人,父母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的方方面面;长大后我们离开家乡,求学、工作,离家越来越远,而父母的牵挂却从没有减少一丝一分。真是养蛙方知父母恩。
图片转自微信公众号X博士《养蛙方知父母恩》
若说养蛙这个游戏,是抓住了当代人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生活节奏快、缺少陪伴的痛点,小编却觉得,从另一个角度看,养蛙也让人感受到了父母,或者说老年人的生活和心态。
谈到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大,海内外、社会各界都愈发重视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博物馆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一直致力于为公众服务。我们常常听说,博物馆要重视幼儿群体(相关链接:博物馆为什么要和幼儿打成一片),重视学生参观的体验与感受,那么在面对老龄化问题,面对银发群体时,博物馆又有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老年是一个人正常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是人生的晚年,从老年人自身角度看,他们不仅需要福利待遇和生活上的照顾,也同样需要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其求知、理解、审美的需要。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高强度的工作,给予青壮年(家庭主要劳动力)的过多压力,往往会让他们忽视对于老年人的陪伴与关心。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为了社会的安定和谐,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要得到保障,精神世界同样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推广老年教育,都是必要的措施。
既然无论从公从私看,老年人的需求都应当为我们所重视,那么博物馆对于老年观众,是否做出了相应的努力?
先来看看欧美博物馆。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首先非常重视老年教育的发展,除了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还采取老年游学营、老年退休学院等多样的形式来落实老年教育,在这一方面,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多种平台都在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或收费的教育及学习条件和环境,还有以自学为主的教育、远程教育等。其次,针对老年群体中的某些特殊群体,如阿兹海默患者,还会启动相应的项目,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阿兹海默项目(相关链接:拥抱“阿兹海默”——探索博物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为痴呆患者创建“记忆墙”等。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欧美国家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已相对完善的基础之上。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近十多年来,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但该体系仍存在保障面小、布局欠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等诸多不足。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预测
那么国内的博物馆对于老年群体,已经做了哪些呢?
目前,我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暂不实行全部免费开放,继续对老年人等群体实行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鼓励不能完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实行低票价政策,继续对老年人等社会群体实行免费或优惠参观。博物馆免费开放成为文博事业对于老年人最重要的文化福利之一。
北京市文物局《关于落实北京市老年人优待办法的实施细则》中要求博物馆提高对老年人的接待服务水平,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特点,继续补充完善博物馆的各项软、硬件条件;鼓励、倡导博物馆组织、策划吸引老年人关注的、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项目。如首都博物馆老年人无需预约,凭本人有效证件即可参观;苏州博物馆为70岁以上老人开通绿色通道等。
不少博物馆也策划了一些面向老年群体的活动,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也给年轻一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浙江省博物馆 “ 金秋行动” 活动,向老年人赠送书籍、 光盘等材料。南京博物院举办了进入社区和老年公寓活动,策划了“ 重阳敬老” 等活动。苏州评弹博物馆组织了老年戏曲票友的系列活动。
还有一些博物馆,在构建志愿者团队时,也开始重视老年群体。老年人比起青少年来说,时间相对充足,而且人生阅历更为丰富,在经过博物馆相对专业的培训后,往往可以成为志愿者队伍的重要部分,甚至中坚力量。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成为志愿者,也可以丰富他们的社交与文化生活。
73岁的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志愿者王佐诗走上了《国家宝藏》的舞台
但是,这些对于老年人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吗?应当承认的是,博物馆在为老年人服务方面仍旧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特别是未成年人群体。
展览内容和活动形式相对单一
目前针对老年人的展览多为两种,一种是为老年大学、老年活动团体举办老年人书画、摄影等展览,另一种是结合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或纪念日,组织老年人集体参观博物馆展览。而在活动方面,针对老年群体的活动,一般集中在重阳节等特殊节日,活动内容设计相对陈旧,平常更很少听到博物馆有针对老年人举办的系列活动。这些展览和活动都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观众的需求。
老年社会教育项目几乎空白
博物馆教育项目包括专题讲座、论坛、中小学教育项目、家庭教育项目等等,而无论在国家一级博物馆还是各中小型博物馆,针对老年人的社会教育项目几乎为空白。这与欧美国家博物馆重视老年教育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国内博物馆在老年教育方面发力不足,甚至可以说毫无作为。
服务手段仍显欠缺
参观博物馆时,老年观众无论是身体还是精力,都与普通观众存在差距。而就目前博物馆的硬件条件来说,灯光过于昏暗或太过耀眼、安全通道指示不清晰、休息区域过少、缺少针对老年观众的应急预案,都成为老年观众参观时的安全隐患。软件方面,说明牌、展板字号偏小、没有针对老年观众的讲解服务等都可能给老年观众带来参观障碍;使用二维码、多媒体互动等,确实更新了博物馆的服务手段,但可能并不适用于大多数老年观众,忽视了老年观众的实际情况。
缺乏持续性的影响与效用
正如上文说过,针对老年群体的展览、活动、服务多集中于重阳节等与老年群体有关的节日、纪念日,而没有针对老年群体的系列性的规划。这其实是因为缺乏对于老年群体持续的关心,也使博物馆无法为老年群体带来持续性的影响与效用。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如何让博物馆增强对老年群体的吸引力,让老年群体在博物馆更自如舒适,也让老年群体在博物馆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其实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从博物馆的角度看,博物馆可以为老年群体做些什么?比如设计适合老年观众的陈列展览、举办适合老年群体的系列活动、增加适合老年观众的教育项目、提升针对老年观众的服务意识、改进服务设备、设计适应老年观众的文化产品……这些都有许多可以发挥的空间。第二个方面,就是从老年群体的角度去考虑,博物馆是否可以提供给老年群体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博物馆的运营甚至管理中。比如更加重视老年志愿者的作用、吸引老年群体参与到博物馆展览的设计、活动规划、管理运营、科研研究等等。让仍有余力的老年人来到博物馆继续发挥作用。
然而说到底,对老年群体的关怀,不只是博物馆要考虑的课题,而是社会各行各业、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都应该保障老年人的尊严,尊重老年人的权力,保证老年人能够享用社会教育、文化、精神和文娱资源等基本原则。博物馆作为社会重要的文化机构,更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出榜样,起到社会引导的作用。
从养蛙我们感受到父母长辈的不易,那就将理解转化为行动,让老年人都可以过上健康而有尊严的生活。
*本文部分参考《博物馆“银发事业”发展道路的思考》(邢致远著)
图片来源:中新网等网络
编辑:Double L#九儿,City
相关链接:
文博法律Q&A | 对文博法律不熟悉?看看这些2017年度的经典案例吧
现状堪忧,而未来可期——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分析报告
政府“关门”阴影下,看美国公众如何评议《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法案》
上博三件藏品今晚登录《国家宝藏》,它们的英文翻译充满了“中国风”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